北京師范大學生態學科始建于1923年成立的動物學教研室,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形成了以孫儒泳院士為代表的生理生態學,以鄭光美院士為代表的鳥類生態學,以徐汝梅教授為代表的昆蟲種群生態學等優勢特色研究領域。1984年被批準建立生態學博士學科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被教育部再次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位列前茅,2012年調整為一級學科,且在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一。
本學科擁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2年),2010年被ESI評估為國際環境/生態學領域前1%研究機構,2011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F有教授19人,副教授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
本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對國家戰略需求,立足學科長期的科教積淀,形成了如下擁有一定特色的相關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在瀕危物種保育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選擇、繁殖生態、就地保護對策、人工種群的擴繁、高科技保育等。在理論與進化生態學特色研究方向,主要開展生物多樣性起源與維持機制、種間關系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維持的近中性理論,獲"Faculty of 1000 Biology"推薦。在行為與生理生態學特色研究方向,主要開展人類過度干擾和環境脅迫對動物種群生命活動的影響及其適應的分子與生理生化機制研究。在生物入侵特色研究方向,主要開展入侵物種特性、風險分析和快速演變機制及其與生物進化的關系研究,獲"Faculty of 1000 Biology"和"Nature China"推薦。在進化與群落基因組學特色研究方向,利用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對不同生境的群落基因組比較分析,闡明關鍵環境因子的改變如何導致群落組成的變異,同時結合基因表達和代謝等數據探討不同群落的基因組與主要生態過程間的關系。在全球變化與可持續性科學特色研究方向,在大尺度生態格局下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群落組裝的驅動和適應過程、生態安全評價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一級學科始建1904年的京師大學堂博物系。作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以及"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軟、硬件辦學條件兼優,建立了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卓越地位,已成為我國生命科學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作為首批"生物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現為生物學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2008年),擁有細胞增殖及調控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因工程藥物及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抗逆基因資源與分子發育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并設有生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95年)。本學科現有教授21人,副教授10人。其中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擁有一支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海外留學經歷的中青年為主體的優秀師資隊伍。
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對國家戰略需求,立足學科長期的科教積淀,形成了如下擁有一定特色相關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依托基因工程藥物及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01年獲批),在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與腦神經系統和抗腫瘤以及免疫功能等相關的信號傳導及可逆磷酸化作用的大分子結構與功能,并研發創新基因工程抗癌藥物。依托細胞增殖及調控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992年)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2001年),在細胞增殖與死亡的調控機制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著絲粒和中心體蛋白對細胞周期的調控機制、細胞骨架動態變化及其對細胞增殖與分化和極性生長的調控機理、鈣與泛素-蛋白酶體等信號通路對細胞增殖與分化和凋亡的作用等;在細胞衰老與癌變的分子機理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細胞衰老與癌變等相關疾病發生機制;尋找腫瘤發生和轉移的相關蛋白,探討腫瘤診斷與治療靶標。依托抗性基因資源與分子發育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11年獲批),在神經系統發育與可塑性機制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視覺的神經元反應特性和視覺皮層的可塑性、鳥類腦發育功能區發生與神經形成及其對學習記憶的影響以及果蠅和小鼠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蛋白與基因的表達調控機制;在植物生殖發育調控分子機理特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水稻和擬南芥等模式植物生殖發育相關功能基因克隆及作用機理、生殖發育的激素和鈣離子信號轉導機理和生殖發育功能基因表達調控。